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記者 包拓業 報道)十月的青海湖畔,寒風雖帶著涼意,但這里的自然美景卻如同畫卷般鋪展開來。湛藍的湖面與天邊的云彩自然交融,草木在秋風的吹拂下逐漸泛黃,隨風起舞,而水鳥們則在岸畔嬉戲,構成了一幅動人心魄的秋日風光圖。青海湖濕地,這片珍貴的高寒濕地,不僅是青藏高原獨特的生態景觀,更是我國生態安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青海省的濕地面積廣闊,類型多樣,其在全國乃至全球生態安全體系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根據最新的國土變更調查結果,青海省的濕地面積1.07億畝,占全省國土面積的9.89%,占全國濕地總面積的12.64%。這一數據不僅彰顯了青海濕地資源的豐富性,更凸顯了其在生態保護中的關鍵角色和獨特價值。
多年來,青海省始終堅持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理念,不斷完善濕地保護相關的規章制度,強化濕地資源管理,加強濕地保護修復,開展濕地監測預警等工作。這些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青海湖濕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青海湖,作為我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其濕地類型多樣化,包括湖體、沼澤、河流、蘆葦、草甸等多種類型,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濕地景觀。這里不僅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遷徙之地,也是阻擋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更是青藏高原最為重要的“氣候調節器”。青海湖濕地的獨特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精心管理和保護下,這里的生態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近年來,水鳥的數量和種類都有了明顯增加。特別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黑頸鶴,已經在仙女灣等區域安家落戶,成為青海湖濕地生態持續向好的有力證明。這不僅讓青海湖濕地成為了眾多水鳥的樂園,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賞和拍照。
然而,青海湖濕地的保護并不僅僅停留在生態層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轉化,青海湖濕地找到了生態與經濟的平衡點。綠色生態成為了青海湖濕地的發展根基和亮麗底色,持續釋放的生態紅利不僅浸潤著多種生物,還惠及生活在周邊的農牧民們。
許多曾經以放牧為生的牧民,如今已經轉變了思維,放下了牧鞭,端起了生態飯碗。他們在景區從事售票、講解、餐飲、住宿等工作,不僅收入穩定,還能照顧家庭,實現了從牧民到旅游從業者的華麗轉身。同時,隨著旅游業的興起,青海湖周邊的村莊也實現了從傳統畜牧產業向生態旅游產業的轉型。這不僅提高了村民們的收入水平,還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圣泉灣生態體驗區觀景點就是青海湖濕地生態與經濟雙贏的典范之一。這個觀景點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進行了精心打造,以“政府+企業+村集體”的模式進一步深化了聯農帶農機制。它不僅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打卡觀賞青海湖的美景和珍稀水鳥,還帶動了周邊村民的持續增收。村民們通過開設流動商鋪、提供餐飲服務、開展牦牛拍照等多種渠道實現了多元化增收,真正實現了從“風景”到“錢景”的轉變。
此外,青海湖濕地還積極推動生態旅游的發展。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青海湖濕地合理開發旅游資源,打造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生態旅游產品。這些產品不僅滿足了游客的觀光需求,還讓他們深刻感受到了青海湖濕地的獨特魅力和生態保護的重要性。